TOA鸚鵡網

DELI,F10,vetafarm,higgens,鸚鵡,維達發,德利,飼料,希根氏

金肩鸚鵡(上圖)與面罩鸚鵡(胡迪氏, 下圖)都是一級保育的澳洲長尾鸚鵡,野外數量都很稀少,野外的金肩鸚鵡更是已屆瀕臨絕種的危機,由於農地開發等破壞棲息地的行為,而使草類種子等主食大量減少,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續進行違法盜捕,使得這2 種稀有的鸚鵡數量日益減少,現今野外的金肩鸚鵡約有四個族群,每個族群約30-100隻,數量極為稀少,世界總數量可能不超過500隻,而面罩鸚鵡的全世界總數量約為1萬5千隻左右,但現在的野外數量也受到很大的威脅;這2種鸚鵡在台灣與國際間都不常見。 金肩鸚鵡 ─ 26cm(10.2 吋) 面罩鸚鵡 ─ 28cm(11吋) 金肩鸚鵡 ─ 零星地散佈在澳洲約克角半島和昆士蘭北部。 面罩鸚鵡 ─ 分佈在澳洲北省的北部地區。 金肩鸚鵡 ─ 牠們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時遭到大量的捕捉,而棲息地破壞使食物大為短縮、盜捕行為依舊存在,所以今日數量如此稀少,牠們除了繁殖期後會移居至紅樹林外,一般來說是屬於定居性的鸚鵡,無明顯的遷徙行為,平時多單獨、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一起活動,有時會聚集約30隻左右,飲水與覓食的時間集中在早上與傍晚,在一天中較炎熱的時候則待在樹梢間休息,多在地上覓食,金肩鸚鵡大部分都在4-8月時繁殖,築巢在地上的白蟻窩內,一窩約產5-7顆蛋,20天後孵化,幼鳥5週後羽毛長成。 面罩鸚鵡 ─ 主要棲息在乾燥的開闊林地,通常成對或小群活動,但在繁殖期後(約9月時)經常可發現約100隻左右群集覓食,食物主要是各種草類種子,在地上覓食,有時會在路邊看見正在覓食的面罩鸚鵡,中午炎熱時待在樹上休息,母鳥通常在潮濕的季節結束時(約1月底至4月中)下蛋,窩卵數約2-6顆,孵化期約20天,幼鳥5 週後羽毛長成 。 這2種鸚鵡都應該只由有經驗的繁殖者或保育機構飼養繁殖,金肩與面罩(胡迪氏)鸚鵡都算比較強壯的鳥兒,但是金肩稍微差面罩鸚鵡一些,牠們對其他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,必須成對分開飼養,生性活潑但不吵雜,喜愛洗澡,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,飼主在牠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,須定期為牠們除蟲,以防寄生蟲感染,食物上大致同於一般的草原鸚鵡(Neophema),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,再搭配穀物、小米栗、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 。 金肩鸚鵡與面罩鸚鵡的繁殖並不甚容易,不要使用太淺的巢箱,他們對深度夠的巢箱較有安全感,繁殖期時都十分具侵略性,必須成對飼養繁殖,母鳥在孵雛期間或幼鳥孵出後常常離開巢箱,有時會導致胎死蛋中或幼鳥冷死,有些母鳥有可能會在蛋孵出後幾小時即離巢,這些情形應特別注意,飼主最好在巢箱外加裝保暖設施,一窩約產4-6顆蛋,孵化期約19-20天,約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,7週大時即能獨立活動,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,4週大前就須抓出手養,因為公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。               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  

金肩鸚鵡 & 面罩鸚鵡


金肩鸚鵡(上圖)與面罩鸚鵡(胡迪氏, 下圖)都是一級保育的澳洲長尾鸚鵡,野外數量都很稀少,野外的金肩鸚鵡更是已屆瀕臨絕種的危機,由於農地開發等破壞棲息地的行為,而使草類種子等主食大量減少,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續進行違法盜捕,使得這2 種稀有的鸚鵡數量日益減少,現今野外的金肩鸚鵡約有四個族群,每個族群約30-100隻,數量極為稀少,世界總數量可能不超過500隻,而面罩鸚鵡的全世界總數量約為1萬5千隻左右,但現在的野外數量也受到很大的威脅;這2種鸚鵡在台灣與國際間都不常見。



金肩鸚鵡 ─ 26cm(10.2 吋)
面罩鸚鵡 ─ 28cm(11吋)



金肩鸚鵡 ─ 零星地散佈在澳洲約克角半島和昆士蘭北部。
面罩鸚鵡 ─ 分佈在澳洲北省的北部地區。


金肩鸚鵡 ─ 牠們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時遭到大量的捕捉,而棲息地破壞使食物大為短縮、盜捕行為依舊存在,所以今日數量如此稀少,牠們除了繁殖期後會移居至紅樹林外,一般來說是屬於定居性的鸚鵡,無明顯的遷徙行為,平時多單獨、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一起活動,有時會聚集約30隻左右,飲水與覓食的時間集中在早上與傍晚,在一天中較炎熱的時候則待在樹梢間休息,多在地上覓食,金肩鸚鵡大部分都在4-8月時繁殖,築巢在地上的白蟻窩內,一窩約產5-7顆蛋,20天後孵化,幼鳥5週後羽毛長成。
面罩鸚鵡 ─ 主要棲息在乾燥的開闊林地,通常成對或小群活動,但在繁殖期後(約9月時)經常可發現約100隻左右群集覓食,食物主要是各種草類種子,在地上覓食,有時會在路邊看見正在覓食的面罩鸚鵡,中午炎熱時待在樹上休息,母鳥通常在潮濕的季節結束時(約1月底至4月中)下蛋,窩卵數約2-6顆,孵化期約20天,幼鳥5 週後羽毛長成 。


這2種鸚鵡都應該只由有經驗的繁殖者或保育機構飼養繁殖,金肩與面罩(胡迪氏)鸚鵡都算比較強壯的鳥兒,但是金肩稍微差面罩鸚鵡一些,牠們對其他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,必須成對分開飼養,生性活潑但不吵雜,喜愛洗澡,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,飼主在牠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,須定期為牠們除蟲,以防寄生蟲感染,食物上大致同於一般的草原鸚鵡(Neophema),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,再搭配穀物、小米栗、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 。


金肩鸚鵡與面罩鸚鵡的繁殖並不甚容易,不要使用太淺的巢箱,他們對深度夠的巢箱較有安全感,繁殖期時都十分具侵略性,必須成對飼養繁殖,母鳥在孵雛期間或幼鳥孵出後常常離開巢箱,有時會導致胎死蛋中或幼鳥冷死,有些母鳥有可能會在蛋孵出後幾小時即離巢,這些情形應特別注意,飼主最好在巢箱外加裝保暖設施,一窩約產4-6顆蛋,孵化期約19-20天,約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,7週大時即能獨立活動,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,4週大前就須抓出手養,因為公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。 
         

 

 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
 

金肩鸚鵡(上圖)與面罩鸚鵡(胡迪氏, 下圖)都是一級保育的澳洲長尾鸚鵡,野外數量都很稀少,野外的金肩鸚鵡更是已屆瀕臨絕種的危機,由於農地開發等破壞棲息地的行為,而使草類種子等主食大量減少,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續進行違法盜捕,使得這2 種稀有的鸚鵡數量日益減少,現今野外的金肩鸚鵡約有四個族群,每個族群約30-100隻,數量極為稀少,世界總數量可能不超過500隻,而面罩鸚鵡的全世界總數量約為1萬5千隻左右,但現在的野外數量也受到很大的威脅;這2種鸚鵡在台灣與國際間都不常見。 金肩鸚鵡 ─ 26cm(10.2 吋) 面罩鸚鵡 ─ 28cm(11吋) 金肩鸚鵡 ─ 零星地散佈在澳洲約克角半島和昆士蘭北部。 面罩鸚鵡 ─ 分佈在澳洲北省的北部地區。 金肩鸚鵡 ─ 牠們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時遭到大量的捕捉,而棲息地破壞使食物大為短縮、盜捕行為依舊存在,所以今日數量如此稀少,牠們除了繁殖期後會移居至紅樹林外,一般來說是屬於定居性的鸚鵡,無明顯的遷徙行為,平時多單獨、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一起活動,有時會聚集約30隻左右,飲水與覓食的時間集中在早上與傍晚,在一天中較炎熱的時候則待在樹梢間休息,多在地上覓食,金肩鸚鵡大部分都在4-8月時繁殖,築巢在地上的白蟻窩內,一窩約產5-7顆蛋,20天後孵化,幼鳥5週後羽毛長成。 面罩鸚鵡 ─ 主要棲息在乾燥的開闊林地,通常成對或小群活動,但在繁殖期後(約9月時)經常可發現約100隻左右群集覓食,食物主要是各種草類種子,在地上覓食,有時會在路邊看見正在覓食的面罩鸚鵡,中午炎熱時待在樹上休息,母鳥通常在潮濕的季節結束時(約1月底至4月中)下蛋,窩卵數約2-6顆,孵化期約20天,幼鳥5 週後羽毛長成 。 這2種鸚鵡都應該只由有經驗的繁殖者或保育機構飼養繁殖,金肩與面罩(胡迪氏)鸚鵡都算比較強壯的鳥兒,但是金肩稍微差面罩鸚鵡一些,牠們對其他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,必須成對分開飼養,生性活潑但不吵雜,喜愛洗澡,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,飼主在牠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,須定期為牠們除蟲,以防寄生蟲感染,食物上大致同於一般的草原鸚鵡(Neophema),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,再搭配穀物、小米栗、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 。 金肩鸚鵡與面罩鸚鵡的繁殖並不甚容易,不要使用太淺的巢箱,他們對深度夠的巢箱較有安全感,繁殖期時都十分具侵略性,必須成對飼養繁殖,母鳥在孵雛期間或幼鳥孵出後常常離開巢箱,有時會導致胎死蛋中或幼鳥冷死,有些母鳥有可能會在蛋孵出後幾小時即離巢,這些情形應特別注意,飼主最好在巢箱外加裝保暖設施,一窩約產4-6顆蛋,孵化期約19-20天,約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,7週大時即能獨立活動,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,4週大前就須抓出手養,因為公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。               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,圖片均經授權,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  
zh_tw